51范文网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感悟(精选8篇)

时间:2023-10-15 23:32:09 作者:XY字客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感悟(精选8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和教训。随着培训的结束,我们邀请了一些学员来分享他们的培训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拯救孩子》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亨利·韦盛撰写的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读到这样一本重要的书籍,这本书不仅用经验和理论阐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原则,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将来教育孩子的方向。阅读这本书让我深思孩子的成长问题,也让我更加认识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孩子只有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和我一直坚信的观点非常相似,也让我更加肯定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做法。我一直认为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本书的作者也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实践操作,进一步增强了我的信心。

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重要原则,包括提高孩子自尊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等。这些原则都非常实用,很容易在实际生活中付诸实践。例如,书中提到了重要的“第一时间原则”,即尽量在孩子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需求时给予响应和支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这个原则,并发现它非常有效。

除了一些实用的原则,作者还分享了一些故事和案例,这些故事和案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所阐述的理论。看到这些孩子们身上的巨大变化和成长,我不禁为他们的幸福和成功而感到高兴。这些故事鼓舞了我,也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尽力去帮助孩子,他们无论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够克服,并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识到父母的角色非常关键,他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父母不仅要教孩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父母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身教言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让他们受益终生。

结束语:

《拯救孩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教育上的启示和思考。我将这本书看作是一本教育指南,指引我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这本书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学习,并付诸行动,相信我们都能够成为孩子最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世人面前确实值得骄傲一翻。但同时也存在几千年的旧俗。她,就好像一本尘封已久的书,我们不可否认她的价值,而积压在这上面的尘土,却足以让她寸步难行。

鲁迅讲“救救孩子”,是在民国动荡时发出的呐喊,是针对孩子的麻木和无知,从而改变全中国的命运。然而,现在,麻木与无知已经没有了,命运也已经改变了,“救救孩子”也有了它新的定义,那就是中国的教育。

我是一名“教师”,为什么要打引号呢?因为我有所不同。因为我坚决地否认几种观点:为什么教师和学生不能以朋友相处?为什么我们教师要想法设法去树立自己的威信?为什么学生的好坏就要以成绩论定?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这么在乎自己学生的成绩?因为我有这些想法,所以我的教师要打上引号。

我在很多日志上已经写道过一个叫王先钰的男孩,他的语文成绩是相当的差,而我却喜欢他,甚至问侯他家里的情况。他家里只有他的爷爷和奶奶,爸爸和妈妈出外打工了。有一次上课,他突然叫我叫“爷爷”,然后又改口说:“不是哦,叫错了,老师”。我当时也就笑了。后来,也叫错了几次,都是“爷爷”或者“奶奶”。虽然他学习很差,但我最喜欢和他聊天了。我从来不会去在他面前树立威信,其实也没必要,威信是用来镇压的,他们不是奴隶也不是 ,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镇压,以学业为名的镇压。所以说,中国人千篇一律,应该就是这种镇压的结果吧。在这种镇压下,他们的一切也就没了。

前些天,改完他们的期末试卷,说实话我并不在乎我班上的人考的是好还是差。成绩的好差真的这么重要吗?它只说明一时,能说明一世吗?他们的童年不应该是这样度过的,不然以后回忆起他们的童年全是成绩和分数。中国式的教育就是成绩的教育,就是机械复制,想想在复印机上,把你想要复印的放在上面,再调下复印的分数,成百上千就这样出来了。那我们的学生是学生吗?按我们人为的去教育,我想他以后又是一个你,普普通通的你。中国要雄起,这个至关重要。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中国的营养午餐。也难得中国的领导对我们的学生这么关心。我却认为这种大面积普遍的覆盖是不可取的,中国的大部分孩子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么穷苦。我认为“营养午餐”应该改为“营养书刊”。吃的就不必了,他们也吃不了,浪费。把这个钱给他们送书吧,我相信效果一定会比现在的更好。上次看到一则新闻,深圳被评为“世界读书示范城”,而在几年前,我看到一则消息大概是这样写的:全世界公民的阅读量中国最低,月平均好像是0.6本,和别的国家相差甚多。“救救孩子”可以从这里作为切入点吧。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拯救孩子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著的一本心理学读物。该书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孩子成长的观念所吸引,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关于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宝贵经验。以下是我对于《拯救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阿德勒在书中强调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观点。他指出,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社会接纳和认可,而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阿德勒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理论分析,阐释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并参与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情感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能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其次,作者提出了儿童需求的理论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需求,而满足这些需求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至关重要。儿童的需求主要包括关联需求、权威需求和自我需求。这些需求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关联需求是指孩子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关注。权威需求则强调了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引和引导。通过满足这些需求,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我也学到了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实用技巧。阿德勒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即不干涉型教育。他认为,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反而会剥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相反,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性和自主权,让他们从小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更能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此外,《拯救孩子》这本书还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答。阿德勒强调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他深入探讨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指导方针。例如,对于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应该多给予鼓励和正面的评价,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对于孩子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父母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怀,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这些方法对于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阅读《拯救孩子》给了我很多关于正确教育孩子的启示。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需要,帮助父母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并提供了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这本书不仅为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提供了指导,也成为了我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和借鉴。我相信,只要我们以爱心和耐心对待孩子,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人。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近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选择读了杨立新教授撰写的《拯救孩子》。通过这本书,我对青少年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启发。

第二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拯救孩子》中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律性,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关注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环境。

第三段:学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另一方面,书中也对学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指出,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和重视分数而忽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问题。这让我深感担忧,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同时,教育者也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第四段:社会的责任与关怀

《拯救孩子》中也强调了社会的责任与关怀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深感应该积极参与到青少年问题的解决中,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第五段:行动起来,改变未来

通过阅读《拯救孩子》,我深感自己作为个体应该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青少年问题的解决中。首先,作为家长,我会更关注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其次,作为学生,我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活动,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变和拯救我们的下一代。

总结:通过《拯救孩子》的阅读,我对青少年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参与的社会问题。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关怀,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为“拯救孩子”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一直没有时间,这两天我利用很短的时间将王老师推荐的《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看了一遍,整本书借孩子与大人和家长与孩子教育的话题,论述了孩子的问题即家长的问题,家长内心好了,不但孩子好了,外面世界的问题也好了。

书中的观点都是蕴含佛学的智慧,让人读完有开悟的感觉。比如:“孩子的问题是你恐惧的开花。”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上身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荧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内在投射。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是健康的。

再如:“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 ”。你在孩子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这几乎百分之百,没有你的判定、认为,你眼中会出现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身上寻找问题。就像你看到荧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到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对于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叫真爱,也并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就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能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你,不试图改造你或修正你,真正的爱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他都爱你,他的爱甚至和你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它给予你但对你没要求、没期待,它对你无为。

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也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长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上;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要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当然,我们也完全深入小孩本身去改变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和一朵花的问题还不完全相同,这是解决一个所谓的有问题的小孩问题的两条途径。

一念行者以“佛学的智慧”,告诉我们想要小孩合乎天性的自然成长,并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才能,首先应从家长的自我教育开始。当家长懂得真正爱孩子的方式,家长和孩子便能从亲子关系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世人面前确实值得骄傲一翻。但同时也存在几千年的旧俗。她,就好像一本尘封已久的书,我们不可否认她的价值,而积压在这上面的尘土,却足以让她寸步难行。

鲁迅讲“救救孩子”,是在民国动荡时发出的呐喊,是针对孩子的麻木和无知,从而改变全中国的命运。然而,现在,麻木与无知已经没有了,命运也已经改变了,“救救孩子”也有了它新的定义,那就是中国的教育。

我是一名“教师”,为什么要打引号呢?因为我有所不同。因为我坚决地否认几种观点:为什么教师和学生不能以朋友相处?为什么我们教师要想法设法去树立自己的威信?为什么学生的好坏就要以成绩论定?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这么在乎自己学生的成绩?因为我有这些想法,所以我的教师要打上引号。

我在很多日志上已经写道过一个叫王先钰的男孩,他的语文成绩是相当的差,而我却喜欢他,甚至问侯他家里的情况。他家里只有他的爷爷和奶奶,爸爸和妈妈出外打工了。有一次上课,他突然叫我叫“爷爷”,然后又改口说:“不是哦,叫错了,老师”。我当时也就笑了。后来,也叫错了几次,都是“爷爷”或者“奶奶”。虽然他学习很差,但我最喜欢和他聊天了。我从来不会去在他面前树立威信,其实也没必要,威信是用来镇压的,他们不是奴隶也不是,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镇压,以学业为名的镇压。所以说,中国人千篇一律,应该就是这种镇压的结果吧。在这种镇压下,他们的一切也就没了。

前些天,改完他们的期末试卷,说实话我并不在乎我班上的人考的是好还是差。成绩的好差真的这么重要吗?它只说明一时,能说明一世吗?他们的童年不应该是这样度过的,不然以后回忆起他们的童年全是成绩和分数。中国式的教育就是成绩的教育,就是机械复制,想想在复印机上,把你想要复印的放在上面,再调下复印的分数,成百上千就这样出来了。那我们的学生是学生吗?按我们人为的去教育,我想他以后又是一个你,普普通通的你。中国要雄起,这个至关重要。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中国的营养午餐。也难得中国的领导对我们的学生这么关心。我却认为这种大面积普遍的覆盖是不可取的,中国的大部分孩子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么穷苦。我认为“营养午餐”应该改为“营养书刊”。吃的就不必了,他们也吃不了,浪费。把这个钱给他们送书吧,我相信效果一定会比现在的更好。上次看到一则新闻,深圳被评为“世界读书示范城”,而在几年前,我看到一则消息大概是这样写的:全世界公民的阅读量中国最低,月平均好像是0.6本,和别的国家相差甚多。“救救孩子”可以从这里作为切入点吧。

版权作品,未经《短文学》书面授权,严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一直没有时间,这两天我利用很短的时间将王老师推荐的《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看了一遍,整本书借孩子与大人和家长与孩子教育的话题,论述了孩子的问题即家长的问题,家长内心好了,不但孩子好了,外面世界的问题也好了。

书中的观点都是蕴含佛学的智慧,让人读完有开悟的感觉。比如:“孩子的问题是你恐惧的开花。”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上身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荧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内在投射。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是健康的。

再如:“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你在孩子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这几乎百分之百,没有你的判定、认为,你眼中会出现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身上寻找问题。就像你看到荧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到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对于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叫真爱,也并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就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能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你,不试图改造你或修正你,真正的爱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他都爱你,他的爱甚至和你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它给予你但对你没要求、没期待,它对你无为。

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也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长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上;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要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当然,我们也完全深入小孩本身去改变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和一朵花的问题还不完全相同,这是解决一个所谓的有问题的小孩问题的两条途径。

一念行者以“佛学的智慧”,告诉我们想要小孩合乎天性的自然成长,并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才能,首先应从家长的自我教育开始。当家长懂得真正爱孩子的方式,家长和孩子便能从亲子关系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

“多读书、读好书长大了才有出路”这是儿时母亲对我的勉励。年少时便痴迷于读书,父母把大人读的书与小孩看的书分的特别清楚,小孩的书开放着,大人的书被锁在柜子里,直到小学4年级暑假的某一天母亲忘了锁柜子,被我一次性“偷”出10几本书来。

至今依然很清楚的记得那些书名《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杨家将》、《玉娇龙》、《七剑下天山》这几本该是我后来爱看武侠小说的启蒙。用了一个暑假啃完《红楼梦》,书中最喜爱的人物是探春。《西游记》配合着电视看的津津有味。读《聊斋志异》使得自己晚上通常一个人不敢睡。《三国演义》因为是繁体字版本所以没能啃下来,却也因此促使我后来自学繁体字爱上甲骨文,自习篆刻。

非常喜欢那句在《聊斋志异》里读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自宋皇帝赵恒)当然对我来说它的寓意非美女与金钱,而是知识与快乐,在那个家教非常严厉的年代,读书无疑是我精神的粮食,快乐的源泉。

读书是现代人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基础,足见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自觉读书对我受益匪浅,绮绮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们总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她,把最好的习惯给她。一周岁多的绮绮在语言能力方面特别的突出,记忆力也非常的强,听觉方面更是十分的敏感,一首唐诗给她念个三四次后便能一字不漏的背诵,让全家人很是兴奋。

对于不识字的孩子来说,能听能看的碟片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读书方式,《三字经》、《弟子规》、《唐诗》、《温州童谣》、《巧虎》等便是她读的第一批书,对于小小年纪的她我们没想过让她读这些书就必须了解些什么掌握些什么,只希望用其“耳濡目染”的方式养成其读书的能力。

现在的少儿图书美观而精致,然而相对于好动、没耐性、不识几个字的三岁小儿而言“看书”与“听书”都是枯燥的,时间一长便乏了,厌了。古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与“听”结合“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读书方式。

最深刻的例子,是一次给绮绮读一本《认识水果蔬菜》的书,我对她讲解草莓,甚至在讲解后给她放《巧虎》里的《水果歌》,她却总很固执的回过头来又把草莓叫成葡萄让人无语。尽信书不如无书,光看平面的不如给她来一次实际体验,于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带她到永嘉的草莓园切身体验了摘草莓、吃草莓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其劳动的乐趣,从此后她不但正确认识了草莓,更是在所有水果中最喜欢的便是草莓。

读书宜早不宜迟,从小给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对孩子来说将终生受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