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社区治理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5篇)

时间:2023-10-04 00:14:21 作者:JQ文豪 社区治理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优质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某县社区基层治理经验做法制度微改革促进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根据上级安排部署,按照“政治引领、标准提升、基础规范”的工作思路,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坚持“小切口、大纵深”,深入推进党的制度“微改革”。针对社区治理难题,通过党建引领,在新小区、老旧楼院中组建一批“十户长”队伍,促进服务效能提升,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求盼”问题,切实提升社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实现群众自治。

针对小区(楼院)治理单位多元,未形成合力,强化多元联动,形成治理构架。组织联建。坚持党建引领,抓住责任主体,建成“镇党委-社区党委(总支)-小区党支部-红色业委会-楼栋长(十户长)”联动体系,理顺治理体系。党员联用。开展“双报到”“党员义工日”等活动,让党员主动“亮身份”成为“十户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引导各类党员进社区、进小区、进楼院,充实小区(楼院)示范力量。资源联享。通过整合社会组织、驻地单位、企业等资源,充实小区治理专业力量。针对治理队伍力量不足,坚持抓队伍,通过“选育管用”四个环节,育强“十户长”治理队伍。重选人。通过组织推荐、业主自荐、群众联荐等方式选择政治可靠、素质较好、作风扎实的人,优中选优,从源头上强化治理力量。强育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社区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和政策学习,不断“充电”提高素质水平。

精管人。实行奖惩积分机制,对于无法胜任、履职不力调整一批,对于表现突出、重大贡献集中表扬一批,特别优秀“十户长”提出推优入党或推荐进入社区“两委”后备力量。活用人。让“十户长”参与到疫情防控、创文创卫、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打好服务基层“最后一米”。

针对基层服务管理不规范,各类服务管理不一,“十户长”带头做好群众的五项服务联络员,畅通治理渠道。当好信息员。建立微信群,及时收集负责区域民情民意,并收集上报楼栋长、小区党支部等。当好宣传员。做好疫情防控、防火防诈、安全防控等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及时推送就业、医保等民生信息。当好调解员。排查居民群众、小区与物业等矛盾纠纷,及时协助楼栋长、小区党支部等做好矛盾化解。当好组织员。疫情战时状态下,做好联系居民情绪安抚、物资保障、隔离监督等工作。当好协管员。配合小区党组织、业委会、楼栋长开展群众动员。对困难群众给与援助。

调研报告推进新形势下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工作落实几点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习总书记说:“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不能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要有甘于“自己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气度,锤炼“不计当时誉、追寻千秋功”的精神境界。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功利思想,少栽“盆景”,杜绝“绣花枕头”,切实高姿态、高标准、实打实地做好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线图”,社会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而其中社区治理则是将社会建设落细落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一招。

自全市以“40工程”为切入点,全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承载力,到2020年11月10日成功赢得创文夺牌之战,全区社区治理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下,以“共建家园”为总抓手,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掀起社区治理提档再升级的新高潮。

党有所指,团有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中,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对现状情况进行摸排分析,发现仍存在与区委要求不匹配、与团市委要求有差距等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团组织服务社区治理之“状”

一是少数团支部责任担当“软化”。凡事跟着党建走,双手一举“事没有”。少数团支部书记将团的建设看作党的建设的附庸,缺乏主动性、独立性,习惯性在社区蹭党支部“共建家园”热度,拉横幅、齐摆拍,方案统筹事先不做,行动落实更无从谈起。

二是少数团支部整体功能“弱化”。软弱涣散问题在少数团支部依然存在。服务力、引领力、组织力作为团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社区治理中暴露出的“弱化”程度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应付式服务、签到式集合、随意式考核。

三是少数团支部服务内容“虚化”。“服务”作为体现团组织存在感的重要一环,当前在少数团组织中仍存在走过场,而不走心走实的问题。形式内容味同嚼蜡、简单复刻党建内容、参与热情调动不高、特色特点彰显不足等问题则是“虚化”的具体表现。

二、服务社区治理软化、弱化、虚化之“因”

一是思想“根子”不牢。思想建设作为团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团支部书记政治站位、思想认识高不高,直接决定团的建设的整体情况。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皆言“知之非艰,行之唯难”,但在基层团组织中,在“知”这一层面,仍未充分渗透入思想骨髓,少数团组织将团的建设当作党的建设的附庸,而不是参谋、助手,自我“降格”,思想底线不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自然也高不起来。

二是基础“底子”不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服务社区治理水平不高侧面反映出团的建设基础“底子”不厚。在基层团组织中,团支部负责人多为兼任,且调动频繁,导致基层团组织建设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加之囿于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资源渠道有限,在服务社区治理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乏力甚至无力等症状。

三是发展“路子”不宽。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团组织的活力,更是推动团的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时间“亦步亦趋”,经验借鉴“学表”不“学里”,思维方式固化不灵活,遇到问题摆“客观”不谈“主观”,导致在服务社区治理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敢用,相较于其他先进团组织,更谈不上“快人一招”“先人一步”“胜人一筹”,最后导致一条路越走越窄、越黑。

四是承载“盘子”不大。未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当前社区治理,是基层团组织工作的一大短板弱项。长期将眼界局限于机关、学校、卫生院等“体制内”部门,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既做小了自身的承载发展的“盘子”,也间接拒绝了外部资源的进入。有的团组织自视甚高,等着别人上门“求合作”;有的团组织畏首畏尾,担心上门合作“被拒绝”;有的团组织无动于衷,等着党的建设“带一程”,“吃饭”的盘子不大,如何“吃饱”。

三、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之“法”

一是将提高思想认识与紧跟思想潮流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团的建设对服务社区治理的指导作用,以及服务社区治理对团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从严治团、团结青年、服务社会、强化引领仍是团组织思想建设的“四梁八柱”,但要充分借鉴吸收社会进步的新思潮、新思想,用年轻人喜闻乐见、老人易于接受的理念思想,将广大青年号召团结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之中。

二是将加强自身建设与整合多方资源结合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以自身坚强、团结而又富有活力的组织形象,吸引跨系统、跨行业、跨年龄的不同群体资源聚集在我们团组织中,从而更好更优地服务社区治理,让共商共建共享成为助推我们写好“自身建设”与“服务社会”结合文章的点睛之笔。

三是将严守政治属性与拓宽发展路径结合起来。讲政治,守规矩,是在加强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第一原则。探索建立团组织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审批机制,在形成团组织、审批机制、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闭环的前提下,实行权限下放,非禁即可,充分释放团与社会的交流活力,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建立起团组织发展的立体交通网。

四是将围绕中心任务与丰富形式内容结合起来。过程精彩与目标达成,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团组织在“星辰大海”中的追求。围绕如何实现提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的既定目标,积极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经验做法,丰富团组织工具箱,统筹考虑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兼顾活力与有趣,将任务表变成节目单,让社区治理由民生任务转变成民生节目,充分激活参与者与收益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在调研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站位高度全局性不足,调研报告仍有不足、片面之处,恳请领导指正。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集合

街道社区基层协商是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20xx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如何结合基层社区实际贯彻落实好《意见》要求,有效发挥街道社区协商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河西区街道社区协商工作实践,从明确协商内容、扩大协商参与面、规范协商程序、创新协商平台、强化协商保障等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协商的重要作用。

调研显示,河西区共有144个社区居委会,绝大多数社区设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近年来,河西区将基层民主协商工作纳入到和谐社区创建中,以建立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推进基层社区协商。一方面,实施了“两评三会一公开”制度,政务信息公开意识和基层群众的参政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社区事务听证会等基础协商形式的作用,积极探索社区联席会、社区共建指导委员会等新兴基层民主协商形式,有效地调动居民参与和监督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但是,推进街道社区协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照《意见》的部署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协商主体的素质能力有待提升。一是协商主体覆盖范围不广。参与街道社区协商的一般以退休老年人居多,在职及年轻人员很少,参与群体比较单一,参与率较低,参与者一般比较关注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关注社会公共服务事项很少。二是协商主体的素质与能力欠缺。一方面,协商主体对“协商”的认知不高,缺少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民主生活的素养和习惯,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或间接影响协商效果。

协商制度和机制有待强化。当前在我区街道社区协商过程中,协商运行制度体系比较缺失,表现为制度不完善,缺少严格公认和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对协商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协商、协商的结果如何落实等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协商方式有待拓展。由于基层社区民主协商延续下来的惯性和面对面交流的特有优势,人们容易将协商的形式固化,缺少其他形式的突破与创新,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协商的互动功能优势凸显,社区协商的方式仍有创新的空间。

协商成果有待落实。协商成果运用和监督的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协商意见办理和协商结果反馈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协商成果的转化落实需要加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缺少职能部门介入,目前,街道社区工作“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仅仅街道社区与居民群众两者参与的协商往往效果不佳,特别是协商成果的落实过程中,离开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撑则难以推动。

当前,社区群众及各个利益群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对参与协商对话的新期待日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推进街道社区协商,引导扩大居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化解矛盾、增进社会共识,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办国办《意见》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围绕基层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回答好5个问题,一是围绕“协商什么”,进一步明确协商内容;二是围绕“与谁协商”,不断扩大协商的参与面;三是围绕“怎样协商”,规范协商的基本程序;四是围绕“协商形式如何丰富”,积极创新基层协商的平台;五是围绕“协商结果如何落实”,进一步强化协商保障。

一、加强社区协商的整体性制度设计

要在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的框架下,结合河西以往的实践经验,对社区协商进行整体性、制度性规划设计,提出指导全区街道社区协商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应对协商工作的组织机构、协商主体、协商程序、保障措施等内容予以界定,要明确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领导责任。要围绕社区协商的组织、渠道、方法、程序等多个层次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实现操作层面的有章可循。建立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协商工作会议制度,明晰各级职责,建立逐级解决社区事项的工作机制,加强区、街、社区三级协商议事联动。工作推进中要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可采取部分试点、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大探索创新的力度。

二、规范社区协商的各类参与主体

要科学界定协商主体的范围,建议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协商主体建设。二是规范居民有序参与协商,可采取科学抽样的方法,通过入户走访调研,了解居民的文化程度、专业特长、职业特性及参与意愿等因素,经过筛选和洽谈,设立居民协商参与库。三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在协商中的职责。现实中,大部分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协商内容吸纳对应的政府部门参与协商活动,了解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设计社区协商的流程

流程规范是协商活动健康运行的基础。建议从健全几个机制入手,建立起目标明确、程序规范、操作性好、约束力强的程序,以保证社区协商程序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一是协商议题的征集机制,中办《意见》对协商内容的规定相对宏观,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现实中呈现多元化特点,要着眼规范引领,通过实地调研、网络、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畅通居民表达渠道,科学研判以确定协商议题。二是协商主体的确定机制,不同的协商议题对应不同的参与主体,公共事务的协商应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居民代表、业主代表等进行协商。具体问题的协商,涉及到的党政相关部门应作为协商主体,同时要针对协商内容筛选对应的利益相关居民代表或群体代表参与协商。三是协商活动的多元参与机制,要通过搭建多种协商平台,引导各类协商主体以理性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理念有序参与协商活动,一方面巩固原有的“两评三会一公开”等平台优势,另一方面要拓展网络渠道,不断完善网络社情民意收集、网络协商互动、网上情况通报及信息反馈,搭建好社区协商的网络平台。四是协商成果落实与反馈机制,协商成果的最终目标是应用,要建立社区协商成果的转化运用机制,将协商意见以书面形式报送街道及区党政有关部门,将协商成果转化列入党政部门目标责任考核,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协商成果要在社区公开落实情况,让参与者切实体会到协商的价值。

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

培育积极的协商主体是组织好社区协商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街道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发挥好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组织协调的作用,提高组织协商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社区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进行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沟通协调、心理调适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借助培训与交流,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念,理性表达诉求,认真负责地提出建议,注重在拓宽群众民主参与途径的同时,保证民意的质量。要加强宣传工作,重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的作用,引导社区居民提高协商能力和素质,共同营造利于协商的良好氛围。

五、完善社区协商工作的各项保障

区委、区政府应把推进街道社区协商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解决社区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强工作督查,对协商工作进展情况、协商问题的解决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并纳入街道和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促进工作落实。要为社区协商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包括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要发挥好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确保社区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调研报告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线图”,社会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而其中社区治理则是将社会建设落细落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一招。

自全市以“40工程”为切入点,全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承载力,到2020年11月10日成功赢得创文夺牌之战,全区社区治理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下,以“共建家园”为总抓手,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掀起社区治理提档再升级的新高潮。

党有所指,团有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中,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对现状情况进行摸排分析,发现仍存在与区委要求不匹配、与团市委要求有差距等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团组织服务社区治理之“状”

一是少数团支部责任担当“软化”。凡事跟着党建走,双手一举“事没有”。少数团支部书记将团的建设看作党的建设的附庸,缺乏主动性、独立性,习惯性在社区蹭党支部“共建家园”热度,拉横幅、齐摆拍,方案统筹事先不做,行动落实更无从谈起。

二是少数团支部整体功能“弱化”。软弱涣散问题在少数团支部依然存在。服务力、引领力、组织力作为团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社区治理中暴露出的“弱化”程度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应付式服务、签到式集合、随意式考核。

三是少数团支部服务内容“虚化”。“服务”作为体现团组织存在感的重要一环,当前在少数团组织中仍存在走过场,而不走心走实的问题。形式内容味同嚼蜡、简单复刻党建内容、参与热情调动不高、特色特点彰显不足等问题则是“虚化”的具体表现。

二、服务社区治理软化、弱化、虚化之“因”

一是思想“根子”不牢。思想建设作为团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团支部书记政治站位、思想认识高不高,直接决定团的建设的整体情况。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皆言“知之非艰,行之唯难”,但在基层团组织中,在“知”这一层面,仍未充分渗透入思想骨髓,少数团组织将团的建设当作党的建设的附庸,而不是参谋、助手,自我“降格”,思想底线不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自然也高不起来。

二是基础“底子”不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服务社区治理水平不高侧面反映出团的建设基础“底子”不厚。在基层团组织中,团支部负责人多为兼任,且调动频繁,导致基层团组织建设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加之囿于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资源渠道有限,在服务社区治理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乏力甚至无力等症状。

三是发展“路子”不宽。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团组织的活力,更是推动团的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时间“亦步亦趋”,经验借鉴“学表”不“学里”,思维方式固化不灵活,遇到问题摆“客观”不谈“主观”,导致在服务社区治理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敢用,相较于其他先进团组织,更谈不上“快人一招”“先人一步”“胜人一筹”,最后导致一条路越走越窄、越黑。

四是承载“盘子”不大。未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当前社区治理,是基层团组织工作的一大短板弱项。长期将眼界局限于机关、学校、卫生院等“体制内”部门,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既做小了自身的承载发展的“盘子”,也间接拒绝了外部资源的进入。有的团组织自视甚高,等着别人上门“求合作”;有的团组织畏首畏尾,担心上门合作“被拒绝”;有的团组织无动于衷,等着党的建设“带一程”,“吃饭”的盘子不大,如何“吃饱”。

三、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之“法”

一是将提高思想认识与紧跟思想潮流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团的建设对服务社区治理的指导作用,以及服务社区治理对团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从严治团、团结青年、服务社会、强化引领仍是团组织思想建设的“四梁八柱”,但要充分借鉴吸收社会进步的新思潮、新思想,用年轻人喜闻乐见、老人易于接受的理念思想,将广大青年号召团结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之中。

二是将加强自身建设与整合多方资源结合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以自身坚强、团结而又富有活力的组织形象,吸引跨系统、跨行业、跨年龄的不同群体资源聚集在我们团组织中,从而更好更优地服务社区治理,让共商共建共享成为助推我们写好“自身建设”与“服务社会”结合文章的点睛之笔。

三是将严守政治属性与拓宽发展路径结合起来。讲政治,守规矩,是在加强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第一原则。探索建立团组织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审批机制,在形成团组织、审批机制、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闭环的前提下,实行权限下放,非禁即可,充分释放团与社会的交流活力,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建立起团组织发展的立体交通网。

四是将围绕中心任务与丰富形式内容结合起来。过程精彩与目标达成,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团组织在“星辰大海”中的追求。围绕如何实现提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的既定目标,积极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经验做法,丰富团组织工具箱,统筹考虑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兼顾活力与有趣,将任务表变成节目单,让社区治理由民生任务转变成民生节目,充分激活参与者与收益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在调研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站位高度全局性不足,调研报告仍有不足、片面之处,恳请领导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