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示儿古诗说课稿(模板15篇)

时间:2023-12-24 14:18:26 作者:字海

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节奏,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编写教案模板,不妨参考一下下面这些精心准备的范文。

古诗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

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古诗的说课稿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首先写春天京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写出距离之远;第二句既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女的姿态美和勤劳形象,五六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这首诗一韵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寒食》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迢迢牵牛星》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想象了织女与牛郎分离后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十五夜望月》通过写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课题导入

以古诗中的节日记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寒食》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赐蜡烛,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四)学习《迢迢牵牛星》

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五)学习《十五夜望月》

1.简介作者王建。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在一堂课中,板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优美、形象生动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本次板书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古诗主线,表现古诗内容,概括诗人情感,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古诗说课稿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上的《古诗两首》是千古传送,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同是送别诗,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因为孟浩然要到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去,诗人李白在诗中流露出的是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前途茫茫,生死难料,所以诗人内心自然无限凄凉。整首诗从语言文字上看,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被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我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我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的教学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优势,拓宽古诗教学的领域,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3、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局限;

4、有利于实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三、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古诗教学与信息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的最佳情境。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情自然融入诗的境界。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一曲《阳关三叠》,那优美苍凉的旋律一下子就能渗透学生大心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音乐与诗那种天衣无缝的结合,创设了古诗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思维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很多诗人追求的境界,而李白与王维的诗所表现的画面感就越强,我在教学时,为两首诗都设置了相应的画,用丰富的色彩,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媒体,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李白和王维的资料以及写诗的背景,上课伊始,让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教师帮助梳理总结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不但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为学习古诗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2、运用媒体,自主理解诗意。传统的古诗的理解就是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的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时,利用一个古诗学习的资源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的界面获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学生经过合作学习,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帮助者、促进者。

3、借助媒体,领悟诗情。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多媒体的介入,所以学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很容易从柳如烟、花似锦的美景中体会到李白的羡慕之情,也能从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到诗人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的这份凄凉与伤感。

(三)、拓展情境空间,使用古诗写作。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是将《送元二使安西》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当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这份难舍之情时,我趁势而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从渭城到安西,中间整整相距了三千多公里啊,横穿了大半个中国。阳关以西那可是除了荒漠还是荒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满眼的荒野,满野的凄凉,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得走整整半年啊。而我的好朋友元二要到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去了,这一去,也许几年,也许十几年,你有什么话要叮嘱元二吗?”学生此时将所有的体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利用多媒体,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主要要求进行同主题的拓展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将搜集下来的送别诗放在班级的学习交流平台上,作为大家学习交流使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对一线教师驾驭整合的技术与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愿借此学习的机会,以此为新的起点,在这块实验园中求索、奋进。同时也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与帮助。谢谢!

古诗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杨柳"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杨柳依依"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雨雪霏霏"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10、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1、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诗经·采薇。

昔往杨柳。

情景交融。

今来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古诗评课稿

学习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习、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

教学思路的逐步清晰明了;重、难点内容的'确立、突破;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逐步细化、具体、可操作等等宏观之处以及细节方面她都做得扎实而有效。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学生介绍背景、作者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作者经历明确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经历、作品的风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变化,为学生理解《相见欢》《虞美人》做足了铺垫。再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我感悟,小组交流,主动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到位,有个别指导,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适时点拨,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学会联系背景,体会作者感情。个性的每个学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点知识老师呈现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词语、赏手法”三步赏析诗词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学以致用,讲解《相见欢》,自学《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实处的再现。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古诗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xxx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xxx》。《xxx》是xxxxxx时写下的一首xxx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xxxx的景色,反映了诗人xxxxx。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xx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xxxxx的风格。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能朗诵该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xxxx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一)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所熟悉的xxxx的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xxx》、《xx》、《xx》等等。

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学生诗人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二)揭题,解题。

指名

读题后弄懂题目的意思。“xx”字,学生自己能理解;“xxx”这一,学生并不陌生。关于“xxx”一词,老师问:“什么是xxx?谁xxx?”这时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补充或强调:说到xxx,就要想到xxx,xx可以用“xxx”、“xxx”来形容。

设计在解题时扣住“xxx”二字,是为了让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xx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结合,释疑,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共同讨论,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词,可以提出来。对“xxx、xxx、xxx”三个词,老师要给以解答:

可让学生说说第xx句诗“xxx”的意思。这是全诗中最难讲的一句。如果学生有难度,就由老师来完成:“xxxx”突破这一难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读诗句,一人讲意思,然后连起来讲讲这首诗了。

(四)师述意境,指导感情朗读。

老师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xxxxx!”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感染力。待到师述情境后,让学生先简单地叙述自己此时的感受,再让学生去读古诗,xxxx学生就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了。当然,在老师心里要对学生应该读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当学生达不到时,老师就应该范读,给学生引领。

(五)体会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

老师过渡如下:同学们朗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图。)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变成这图中xx旁的一只小鸟、一棵小草、一多花儿、一块石头,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古诗以童趣。因为,做一只鸟儿,就能展翅高飞,看看天上之水从何而来,也能趁着水势俯冲而下,体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乐趣;做一朵小花,就能为这红日、青峰、紫烟、白练图增添色彩;做一块石头,就能和瀑布的水流亲密接触,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乐章;做一棵岩边的树,就能被飘洒迸溅的水珠轻拂??也许学生还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鲜活的语言迸发。此时,老师以凝练的古诗句加以点评即可。如:丽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如: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在此基础上,再播放xxxx的录相。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与“xx”就能有机融合了。

(六)背诵古诗。

现在,谁能当当小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同时,更好地内化语言。

(七)体会诗句“有景有情”的特点。

师问: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下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应该能很好地体悟到诗人xxxx。

此时再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对插图,表演背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八)对比,积累,体会古诗用词的凝练。

做法:补充一首现代小诗《xx》,让学生赏读,找一找两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相似的?

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以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课文: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人仅用短短xx字就高度凝练地将xxx景象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起立背诵。)

古诗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

第一教时:

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

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共享知识,在交流中得到知识。

三、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的说课稿

这篇文章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既学习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感悟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一举而数得。

课文还配有两幅插图,课题右边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图,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文后下面一幅是与《静夜思》相配的插图,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并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图文结合、诗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我重点指导朗读,让孩子们以读感悟诗句的深刻涵义。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注重老师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也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思考,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指名读。本环节注意关注学困生。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英英学了故事《静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读,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

通过指导学生各自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引出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第二次说出了诗句的含义;第三次告诉奶奶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一环节我以读为主,以理解、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熟悉课文内容,读出课文的叙述层次。

3、细读课文,背诵诗句,体味诗情。

突出诵读古诗的重点,采取“在情境中朗读”的方法,利用题头插图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练读,充分朗读第二次对话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疑”、“霜”、“举头”等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读一句古诗,再读一句英英解释诗句的意思,两相对照,懂得诗意。

(三)写字指导。

10个生字分散教学,随读书过程相机进行子音的认读、字形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静”三个字要认真指导学生按笔画顺序描红。“教”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等宽。“静”字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月”字的撇要改为竖。“静”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我会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感受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巩固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示儿古诗陆游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干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南宋初年屡挫金兵的宗泽,在临终时,也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曾连呼“渡河”者三。徐伯龄在《蟬精雋》中称赞陆游的《示儿》诗说:“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这一评语看到了这首诗有其悲中见壮的色彩。诗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内,时时刻刻都以收复中原为念,到他写这首诗时知道再也不能实现这一愿望了,这不能不使他心怀沉痛之情,发为悲怆之音。但在同时,他又满怀信心,坚信最后一定有“北定中原”之一日。因此,这首诗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特色是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其基调并不低沉。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含和蓄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古诗评课稿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古诗》说课稿

本篇课文是珍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是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但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完全不同。课后题要求比较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感情。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一个思想:六年级学生了,我不再就诗讲诗,而是通过当事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把学生的思绪引入那个场面,去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充分地运用古诗的外延,来解释诗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我主要运用对比教学法。

首先,我检测预习。要想新课进行的顺利,就必须有扎实的预习效果。我检测了以下三个方面,1、课文朗读是否正确流利;2、重点字词是否掌握扎实;3、古诗的大概了解。

检测过程中,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称呼问题,他是作者和朋友亲密关系的一个体现;二是使的意思,他表明王维再见元二的不可预知性。

紧接着,我出示不同颜色的古诗,让孩子发现两首诗相同的结构:景+情。然后再逐诗学习,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诗不仅描写的景色不同,表达的感情更不相同。

《别董大》一诗,描写的景物非常凄凉,但是高适却用豪言状语激励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浅知诗意后,我出示董庭兰的资料,让孩子明白董的坎坷生平,并告诉孩子,当时高适也不得志。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后,让孩子明白高适是一个达观,自信,对未来的生活抱着极大热情的人。体会完后,让孩子再读古诗,体会就会更深一层,他们知道,高适不仅仅是在勉励朋友,而且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朗读时,就自然而然的激情满怀,那么此诗的豪迈也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紧接着,我又进行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这首诗的景色非常清新,但它在此起的作用是反衬安西的荒凉,进而体现了王维不想元二远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此诗我的重点放在品酒上,一遍一遍地品酒,让学生品出悲伤,品出不舍,并且通过朗读把那种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完毕后,我同时出示两首诗,进行比较。同是送别诗,一首豪迈,一首缠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孩子有些懵,我适时地出示了资料,让孩子明白《别董大》之所以豪迈,是因为高适家境的艰难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而王维少年得志中年受累则影响他总是惆怅满腹,于是《送元二使安西》则缠绵绯则。正是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的诗作风格迥异。在此,我给孩子举例:同样是送朋友去安西,高适写道“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同样是在春柳歧路旁,高适写道:“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而王维却往往是:“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是王维赠别诗的一贯特色,而心怀仗剑报国之志,充满旷达豪迈之气,却是高适赠别诗的主要特征了。

通过这一番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诗中景不同,情不同,而且还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当然,他们的理解也及时的通过朗读展示给了大家。而我所举的例子,也是给学生拓展,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但我想这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很可能在发现两个诗人迥异的风格之后,会对他们的诗作感兴趣,当然也就会找些赠别诗来读,那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情景让孩子反复地记忆诵读名句,我的目的是把积累进行到底!

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就是这些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相信经过大家的指点,我们学校的古诗教学会趋于成熟,而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蜕变过程,它会使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示儿古诗陆游

《示儿》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翻译】。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拓展阅读:

作品简介。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以极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作者简介。

陆游像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词、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

《古诗》说课稿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示儿古诗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古诗》说课稿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步步深入,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读背全诗,升华情感。

五、课外延伸,巩固拓展。

六、指导写字,美观工整。

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开课出示实物草,请大家说说你对草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读准字音中我出示了标有停顿符号的诗文并范读,渲染了气氛,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示范。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例如运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运用两幅水粉图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尽的意思。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我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生气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整体理解力诗意之后我设计了朴实能够点明诗中心的过渡语:“一棵棵小草,低矮、平凡、随处可见。可就是这貌不惊人的小草却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诗人情不自禁的这样赞颂小草。”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指导背诵。中国古诗博大精深,诗人笔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环节中内外相结合,不仅有草的后四句,还逐句出示了课外的四句描写描写草的诗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草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草细)。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的颜色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小)让学生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写字环节中只安排了本首诗的三个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老师范写,学生跟写。